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詩歌與音樂相遇,長出鮮嫩的花

詩歌與音樂相遇,長出鮮嫩的花

在文學藝術的許多門類中,沒有比詩歌與音樂更為密切的了。在人類的古代,詩歌與原始音樂、原始舞蹈相伴而生。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,詩與音樂是結合在一起的。後來詩與音樂雖然分了家,但二者一直是互相滲透、互為表裡的。詩歌與音樂有相近的本質,它們都表現出人的心靈世界,都要在時間的流動中展開。
  正是由於詩歌與音樂的相近與相通,所以詩人欣賞音樂,受音樂觸發進而把對音樂的感受昇華為詩,就很自然了。古代詩人以詩歌描繪音樂的頗不少見,光是唐代就有錢起的《湘靈鼓瑟》、韓癒的《聽穎師彈琴》、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、李賀的《李憑箜篌引》等傑作。現代詩人沈尹默的《三弦》、徐志摩的《半夜深巷琵琶》、艾青的《小澤徵爾》、韓作榮的《聽桑卡彈古箏》也均是以詩歌寫音樂的名篇。
  青年詩人許勁草鍾情詩歌,酷愛音樂,繼承了前輩詩人以詩歌寫音樂的傳統,致力於音樂主題的詩歌寫作。她把自己寫音樂的詩篇收集在一起,推出了詩集《音樂女神》(中國民族文化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),這是在詩與音樂接壤地帶長出的一簇鮮嫩的花,也是詩歌與音樂結合產生的寧馨兒。
  詩集《音樂女神》中的作品,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,一種類型是聽樂記感,就是把自己欣賞音樂的感受用詩的意象、詩的語言傳達出來。另一種類型是音樂禮贊,即詩人對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思考、追求與讚美。
  前一種類型,聽樂記感,說來簡單,寫起來卻是頗有難度的。詩歌與音樂儘管有相通之外,但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,還是有所不同的。最重要的是藝術符號不同,音樂的符號是規律運動的樂音,詩的符號是語言。樂音訴諸人們的聽覺,語言訴諸人們的想像。訴諸聽覺的樂音可以傳達歡樂、悲哀、悠閒、絕望等情緒,不受民族、地域的隔閡,因此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,是沒有國界的。而詩歌則由於各民族、各地域語言的差別,理解起來就沒有那麼便捷。詩歌與音樂藝術符號的不同,導致了所傳達的訊息的明確程度的不
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